文明单位管理系统
武昌文明网

江流贤胜 大成武昌
当前位置:   首页  > >  志愿服务  >  志愿风采

武汉“幸福食堂”:孝德文化融入“一粥一饭”

2016-08-12 来源:武昌区文明办 作者:

导语

    2012年12月,创业有成的“湖北最美志愿者”曾少峰,因一次偶然际遇决定创办能解决独居老人一日三餐的“道能幸福食堂”。4年来,“幸福食堂”以尊老、孝老、助老服务模式,带动全市2万多志愿轮流做“义工”助老人圆梦。“幸福食堂”将孝德文化融入核心价值观培育,情暖老人心,在全市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武汉市民政局于8月10日向各区民政局、各社会组织发出通知,推广道能“幸福食堂”的经验。这一举措,也探索出中国社区多元化养老新模式,创新出社区敬老养老武汉样本。

初心 

  “幸福食堂”根植社区 

  解决独居老人一日三餐难题 

  近二三十年来,社会高速发展转型,武汉市家庭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3.76万,且10个老人中就有1个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老龄化占比19.74%,约占全部人口数的1/5。许多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没有了子女身前敬俸、孙辈同堂绕膝,独自生活往往伴随着孤独、寂寞、单调。而且老人们首先面临的是一日三餐吃饭难题——做饭麻烦,又吃不了多少。 

  幸福食堂的创办试图消除老人们这一生活烦恼。 

  武汉道能义工服务中心以“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为公益服务宗旨,由从大悟县来到武汉、创业有成的“湖北最美志愿者”曾少峰创建。2012年12月的一天,曾少峰带着“道能”志愿者们在武昌南湖一个广场做公益活动。75岁的张婆婆拎着袋子蹒跚走过,他上前扶一把,问她:“婆婆,这里面装的什么呀?”“2个馒头。”“这么冷的天怎么还出来买馒头呢?”“一日三餐就靠这个。”曾少峰当即买来水饺和南瓜粥给老人吃,拉起家常。老人告诉曾少峰,儿子在广州工作,孤身一人在武汉生活,买菜做饭好烦琐又辛苦,只能靠吃馒头过日子。 

  老人离开后,曾少峰很是心酸。他想:“如果有一个专门让老人就餐的食堂多好!”他到社区调查发现,这是社区老人的普遍需求。他到市民政局谈了自己为社区老人办公益食堂的想法,得到鼓励支持。曾少峰将自己10多年打拼建的企业交给妻子打理,专心做起为老人服务的公益事业,经过三个月的选点、招聘员工等筹备,2013年3月,首家接待老人的幸福食堂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张。 

  “蒸饺煎包”、“三鲜豆皮”、“鸡蛋西红柿”、“土豆烧牛肉”……幸福食堂专业义工和志愿者精心准备的早、中、晚三餐,都有20多个味佳价廉的品种,供老人选择,绿豆汤、稀粥、西瓜都任意取食。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办的首个幸福食堂广受老人欢迎,陆续前往办就餐卡的老人增加到700多名。曾少峰的劲头也随之高涨,又先后在老人比较集中的硚口区营北社区、武昌区电力新村社区、彭刘杨社区和黄陂区人和天地社区复制增加开办4家幸福食堂。

出发

  守望邻里深情 

  老人共享关怀找到“心”归宿 

  电力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漆春秀说:“社区有1360位老人,老人占社区居民的比例超过20%,其中多数是独居老人。幸福食堂不仅仅是座食堂,还是让老人幸福的综合平台,让老人们受到身心关怀的开心乐园。” 

  如今,来到武昌电力新村社区道能幸福食堂后院,经常可以看到银发老人正在一边聊天,一边围着一张小方桌台剖鱼,清理鱼内脏。她们是社区居民,自愿到食堂做“义工”。 

  73岁的徐崇泽丧偶8年,住在武昌余家头,每天骑电瓶车到电力新村社区吃饭,在幸福食堂与同样丧偶独居的方细云女士相识了,聊天中看到方细云一直没能从痛苦中走出来,便安慰她,渐渐地两位七旬老人互生好感,去年4月18日,曾少峰在幸福食堂为两位老人操办了特别的婚礼,让承诺彼此相互照顾的老人缘定今生,在社区传为美谈。 

  幸福食堂的电脑记录着每位老人的生日,每个月为老人集中开生日会,送祝福花,点生日蜡烛,拍幸福照。5月20日,电力新村社区幸福食堂100多名来宾为16位老人举办热闹的“我爱你”集体庆生会。85岁的李奶奶激动地落下了眼泪:“我这一辈子,没有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现在非常幸福,谢谢大家。” 

  每逢春节、元宵节、重阳节,幸福食堂都将社区老人请到一起,与志愿者们一块儿吹拉弹唱,做”老猫钓鱼“等趣味游戏,笑声阵阵,成为老人们的欢乐时光。

倡议

  2万人当志愿者 

  轮流做“义工”助老人圆梦

  幸福食堂让老人少花钱吃的好,对老人进行人文关怀,这只是曾少峰对幸福食堂发展规划的第一步。在他的规划里,幸福食堂还要成为社区、企业、志愿者参与的敬老平台。为支持曾少峰开办幸福食堂,电力新村社区居委会、人和天地小区开发商等积极提供食堂用房、厨房设备。 

  曾少峰认为,现在社区老人最缺的不只是吃喝,还应有子女的陪伴。为此幸福食堂推出了“一元亲情套餐”。每周周六、周日,凡是陪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去过早的子女、孙子孙女,加一元就可以吃早餐。以此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与老人团聚。每到周末,不少老人被小孙子孙女牵着到幸福食堂就餐。 

  幸福食堂在日常活动中倡导敬老孝德文化,2万名大学生、企业老板员工、机关干部、部队战士、医护人员、下岗职工等应招成为敬老志愿者。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的大学生,在幸福食堂注册当志愿者超过1万人。他们每周按预约轮流到幸福食堂做清洁,为独居的病残老人送餐上门、陪老人聊天等,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3万多小时。志愿者陪幸福食堂的老人看电影,参加社区孝德文化节、敬老联欢会等活动,至今已达200多场。

推广

  总结“幸福食堂”三大经验

  3个区率先推广建设为老“幸福食堂”

  道能幸福食堂为老服务模式引起武汉市一些中心城区关注和重视,近期经过媒体报道后,全市近400人慕名探访幸福食堂。武汉市民政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区民政局、街道、社区要利用好养老服务发展相关的土地、金融、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对道能义工服务中心等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为老服务给予大力支持,在提供服务场所,使用水、电、气,安装通信、宽带、有线(数字)电视等方面提供方便。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道能幸福食堂三大经验值得推广。 

  首先是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始终坚持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的理念和精神值得学习。道能幸福食堂坚持为3000多位老人提供低价助餐服务,解决了社区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   

  第二个经验是,道能幸福食堂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合力造福老年人的运行机制。依托街道、社区免费提供场地、设备和水电优惠,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对接2万多名义工和志愿者轮流参与服务,减少了人力成本;整合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赠,缓解了食堂运行经济压力。   

  第三个经验是,道能幸福食堂品牌经营、连锁发展、自求平衡的可复制模式。通过社会各界多方鼎力支持、发展众多公益合伙人和探索运用市场补公益的新路子,道能幸福食堂从创办之初的1家发展到5家,还有两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张,初步形成了政府资助、社会捐助、个人自助的可持续、可复制发展模式。  

    目前,已经有3个区率先在社区推广建设为老“幸福食堂”。 

  硚口区:11个街道筹建15家“幸福食堂” 硚口区民政局局长徐春林介绍,道能幸福食堂起源于硚口区宗关街发展社区,通过多年打磨,现在已经走向成熟。特别是近期通过媒体全方位报道,为全区推广道能幸福食堂为老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坚定了该区推广道能幸福食堂的信心。 

  武昌区:渐进式在全区铺开“幸福食堂” 武昌区民政委主任葛文凯介绍,武昌区有140个社区,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幸福食堂”建设。杨园街电力新村社区道能幸福食堂为全区的社区“幸福食堂”建设开了个好头。区委、区政府正在酝酿在全区推广道能幸福食堂模式,准备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渐进式在全区铺开。 

  江汉区:今年力争在5个街道建起“幸福食堂” 江汉区民政局表示,该区将在社区为老服务方面借助道能幸福食堂模式,创新为老服务,从为老服务的就餐、健康、文化、娱乐等方面着手,打造社区多元化为老服务新模式。

链接

  全国还有哪些类似的“幸福食堂”

  浙江大仁村:爱心幸福食堂筑起留守老人温暖的家

    “村里有了爱心幸福食堂,今后我们每顿都能吃上新鲜又美味的饭菜啦。”在浙江丽水市青田县吴坑乡大仁村的爱心幸福食堂里开餐吴大爷高兴地说,村里已经20多名老人享受“幸福餐”。吴坑乡地处偏远,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到上海、南京等地创业,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

    爱心幸福食堂仅是吴坑乡推进“暖巢行动”的一个例子。2012年以来,吴坑乡以温暖“空巢老人”为主题,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生活情况为宗旨,开展了送健康、送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许多老人的吃穿住行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也让在外的创业子女少一份担心,多一份安心,进一步促进乡贤们感情回归、资金回归,为“雁归工程”添加润滑剂。

  上海大东村:一日三餐送上门温暖独居老人心

  退休后居住在竖新镇大东村的九旬老人施凤川,以往常为吃饭问题而发愁。如今,他一日三餐由村里的上海嘉龙养老院工作人员准时送上门。从2016年6月1日开始,施凤川和村里另外7位八十岁以上老人再也不用为每天的吃饭问题而发愁了。这是大东村党支部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开设上门助老就餐服务的成果,为孤寡和独居老人解决了就餐难。 

  村里的中青年村民大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和小孩。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为留守村民服务好,成为村党支部书记茅永平真心帮群众办实事的举措之一。经过上门走访,茅永平和村干部了解到本村7名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和1名残疾、五保老人存在吃饭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老年村民的就餐难,茅永平在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上将难题摆了出来,立即得到上海嘉龙养老院党支部书记孙朗辰的积极响应。他承诺:开设上门助老就餐服务项目。凡是有就餐需求的高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人,每天只需花费10元,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员准时送到这些老人的家里,而且做到菜肴新鲜可口。沐雨农庄、上海申沿五金电器厂、上海粮盈粮食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老总也积极响应,将捐资建立敬老基金,共同为村里的高龄独居老人解决就餐难奉献爱心。

  杭州:打造“互联网+”食堂为老人送餐

  周大伯今年70岁,是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街道锦绣社区锦绣社区的一名独居老人,不会做饭烧菜的他,过去一到饭点就纠结。自2016年7月1日起米市巷街道锦绣社区老年食堂营业以后,天气晴好的时候,大伯就去食堂吃,不愿意出门就按呼叫器向食堂订餐,“每餐都吃得有营养,跟自个儿家做的一样。”周大伯笑道。 

  锦绣食堂为公建民营,实行类似于单位食堂的管理和供应模式,提供早、中、晚三餐,每天的菜品保证在12个以上,一荤一素+半荤半素仅需15元,所有供应低于市场价。“街道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送敬老卡,用餐可以打7折,低保、残保、困难户发救助卡每户补贴800元餐费。敬老卡中70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补贴500元。” 

  值得一提的是,锦绣食堂还是个“互联网+”食堂,推出A、B、C三种套餐供老人选择,每周变化,“家里装了呼叫器的老人,若想要就餐,只需要在上午10:30前,晚饭下午4:30前,按呼叫器,街道家缘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老人,确认老人所选套餐,再将订餐派单给食堂,食堂立即派人送上门。”此外,米市巷街道还正致力于研发一个老人订餐APP,希望利用互联网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便利。“目前拱墅区老年食堂已经实行了功能全覆盖,共有60家老年食堂。很多老年食堂都有配送功能,不过采用‘互联网+’给予送餐的模式却不多见。”拱墅区民政局养老指导科科长汤忠良说。

文明网

  幸福食堂是一个公益行动,一种可推广的探索。幸福食堂的初衷是解决老人吃饭问题,但老人们的生活由此变得丰富起来。食堂成为一个空间交集,这里有邻里之间的走动,有外界讯息的进入,有各种敬老力量的参与,也有许多的情感、故事发生。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走进食堂,与其说是选择吃饭的场所,不如说是选择了一个家庭,找到了归宿。我们通过幸福食堂,看到的是一种有活力的敬老模式,它不单纯是一种公益安排,它的努力在于价值实现,让老人找到暮年人生的真谛。 

  人民幸福包括所有群体的幸福。“一人不乐,举座不安”,无论中国传统还是社会主义价值观,都不容许把孤独向隅的晚年作为“现代社会正常状态”来接受。我们需要作出各种探索,完成现代化,克服“现代病”,关怀老人,以及每一个弱势群体。因此,我们希望道能幸福食堂这样的探索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武汉文明网 卢娟)

鄂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