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单位管理系统
武昌文明网

江流贤胜 大成武昌
当前位置:   首页  > >  志愿服务  >  志愿风采

武昌区创新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

2018-03-28 来源:武昌区文明网 作者:

培育时代新风 培养时代新人



    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在阳光家园开展“传递文化魅力,播撒绿色希望”的志愿活动

    美好食堂的志愿者们

    居民代表为参加众筹大赛的志愿服务项目投票

    大学生志愿者在进行讲解服务

    武汉轻工业大学志愿者在长江大桥下清洁“城市家具”

    活动现场,志愿者庄严宣誓

    志愿者在省图书馆引导读者借还图书

    水果湖一小“警校家”志愿者正在服务

    黄鹤楼公园全员义务植树活动

    青年社工帮助旅客拎行李

    志愿者向居民演示垃圾分类方法

    大成武昌,首善之区。3月是全民志愿月,作为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最多的区,武昌区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学雷锋、学天祥——武昌志愿者在行动”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武昌区成立了吴天祥小组特色志愿服务分会35个,志愿服务队1860支,网上登记注册志愿者18.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14.96%。有2位全国最美志愿者、2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示范队、1个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3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获奖人数居全国同类型城区前列。

    示范化引领,努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武昌区注重发挥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吴天祥志愿服务品牌效应,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与建设文明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维护和谐稳定有机结合,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如徐家棚街阳光家园、首义路街“美好时间银行”、南湖街“了不起的居民”、辛亥革命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在“汉马”“水马”等大型赛事中,也能看到提供应急救援服务的武昌志愿者们。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志愿服务“武昌品牌”。

    制度化推进,确保志愿服务常态长效。针对群众居家养老的需求,该区通过“政府+公益组织+保险”服务模式,探索“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公益为支撑,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志愿服务新制度。去年,武昌率先与科技公司合作,在27个社区建立云生活志愿服务平台,在街道升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机制。在14个街道建立社工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互联互通的“四社联动”机制,推动形成“社工+志愿者”的协作机制。出台《武昌区社区志愿者嘉许回馈制度暨开展时间银行试点的通知》,探索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兑换服务和商品,推动志愿服务嘉许激励机制。

    项目化运作,增强持续发展造血功能。武昌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大赛活动,指导志愿服务组织树立公共意识、项目意识、责任意识、品牌意识,吸引资助者。加大对优秀项目的扶持力度,极力扶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组织,举办公益创投大赛、评选志愿服务“最佳最美”系列,为组织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推进红色志愿服务项目以弘扬新风,加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三方联动,广泛吸纳优秀志愿者,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全区成立“红色物业”志愿服务队247个。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以培育新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引导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活动。

    规划范实施,促进志愿服务提档升级。武昌区在区、街道、社区推广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规范志愿者管理,同时将服务对象需求通过平台规范,提供认领服务,使志愿服务更精准。为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武昌区培训678名社工担任社区志愿服务骨干,对入驻社会组织等开展专项培训,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大专院校等建立志愿者培训站,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256支。

    培育时代新风,培养时代新人。武昌区将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探索促进志愿组织的持续发展、提升志愿活动的品质层次、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为武汉市打造全国志愿服务高地贡献“武昌力量”。

   



    徐家棚街阳光家园:

    汇集五路力量

    探索精准助残模式

    2013年徐家棚阳光家园开园,2016年新建了阳光驿站,吸纳和聚合党、政、社、企、媒五路力量,组建“社工+康复师+咨询师+志愿者”四位一体的跨专业技术团队,精准对接和满足残疾人需求,为辖区残疾人提供服务,形成了多方参与、有序合作、融合发展的新型社区康复模式。

    阳光家园以社工专业引领,引入了17家助残社会组织、5家助残社会企业、33支助残志愿服务团队,实现“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联动。围绕残疾人职业培训、精障特色康复服务及社区助残康复服务等核心业务,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一精准三机制”志愿者管理模式。

    “一精准”指精准对接服务需求、开展服务。家园通过大数据调研、入户走访等形式,精确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形成服务方案。对志愿团队特别是志愿者领袖进行项目的专业化、精细化引导,推进成熟的助残志愿服务团队向社会组织转化,实现志愿服务的常规化、协议化和专业化。

    “三机制”包括志愿者分级管理机制、常态化和排班式服务机制、时间银行奖励机制。家园社工根据志愿者能力制定了三种合作模式:与资深志愿者开展项目化合作,打造成熟服务项目品牌;培养一般志愿者独立策划活动的能力,促进新项目向成熟发展;对于无服务经验者,从常规活动协助开始,引导其探索实施新项目。并为志愿者提供培训,目前已孵化出三个特色项目。如:湖大方俊明志愿服务队“上善若水”项目是对残障群体进行艺术文化方面培育,整个项目分为绘画、文学、简单乐器、棋艺、插花等,2017年6月至今,培训残障学员6期,培训300余人次。第二个机制是常态化、排班式服务机制,根据托养残疾人需求,研究确定家园常规康复活动排期表,把志愿者团队以排班制形式引入“俊明志愿服务岗”组织服务。第三是时间银行奖励机制。通过“徐家棚微邻里”网络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等信息,实施爱心积分兑换制度,调动志愿者积极性。

    目前,徐家棚街助残志愿服务已经实现四个转变,即志愿服务队伍从以青年、大学生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从零散性活动向常规性转变,志愿服务管理从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志愿者队伍从“要你做”向“我要做”转变,形成了一套精准的助残模式。

    首义路街“美好时间银行”:

    撬动社会资源

    助力养老志愿服务

    去年12月,“首义美好时间银行”正式运行。志愿者在街道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可换成“积分”存入“银行”,兑换其他服务或饮料等小商品。同时,由“时间银行”保障运行的养老服务项目——“首义美好食堂”在试营业两个多月后也正式开业。这里能容纳近百人用餐,为辖区内65岁以上孤寡、空巢、高龄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务。到这里帮厨的志愿者则可把服务时间兑换成积分存入“银行”。

    “年过古稀逢盛世,日食三餐享爱心……”年近八旬的李伟庆、徐琼蒂老两口基本上每天都到食堂来就餐,他们记录下了每天供应的“爱心菜谱”。老两口说,这是为了感谢政府和志愿者,解决了生活里的一大难题。目前,江零社区以时间银行和美好食堂为依托,建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除了厨房帮厨队伍外,还成立了治安巡逻、义务理发、爱心帮扶和家政服务等队伍,有68名活跃志愿者,中心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管理、培训并登记积分。

    首义路街积极回应老旧社区民生需求,运用“互联网+志愿服务+为老服务”思维,撬动社会资源在江零社区探索建立了一套“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运作机制。时间银行由首义路街、美好集团公益中心和保险公司共同组建,撬动社会资源与志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有机融合。

    通过夯实基础制度,筑牢“直言”服务根基。完善志愿者招募登记和考评制度,让志愿者有归属感、成就感,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四社联动,推动志愿队伍培育发展,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挖掘更优的社会能人,形成社会+“三社”创新联动方式,在专业社工指导下,逐步使志愿服务规划范、专业化。

    创新“两个”运作载体,回归志愿服务初心。爱心积分兑换制度是时间银行的核心,这一载体既是呼唤志愿服务初心的体现,也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志愿者队伍持续稳定发展。打造美好食堂作为时间银行服务的实体载体,让居家养老服务更接地气。

    目前,首义路街正在推广江零社区时间银行和志愿服务站的做法,建立“首义美好时间银行”分行,实现首义路街范围内的志愿服务时间“通存通兑”,新增1到2家老年幸福食堂。打造时间银行2.0版,实现服务全方位,将积分的“存取,兑换”模式,升级为“存贷,信贷”模式,将微党课、马路值守等常规的、接地气的日常服务内容纳入积分储存范围,实现服务全方位,积分全覆盖。

    南湖街“了不起的居民”:

    激发自治热情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退休老党员成立志愿服务队,分片包干邻里文化广场的200多块宣传栏,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和占道经营劝导,广场面貌焕然一新,这是南湖街都市桃源社区“为党增辉见行动”项目;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影,通过热线问候、心理辅导、生日会、家政服务等方式,建立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是该街宜家宜南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这里有爱不孤独”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南湖街“了不起的居民”们主导和参与的。该街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创新”双轮驱动,“社会组织+公益团体”相互促进,“社工+志愿者”共同成长,培育“了不起的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67支,15.8%的居民注册为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落地生花。

    去年,南湖街建成了湖北省首家社会创新中心,以中心为平台推动治理创新聚力量。

    采取政府主导建设、第三方独立运营模式,通过对接资源、孵化组织、培育人才、发展项目,打造社会企业创新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整体发展和系统升级。中心创立至今,入孵机构已达53家,其中公益性组织24家,涉及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应急救助等方面,涵盖青教、助残、养老、物业等领域。为南湖居民志愿组织的专业化、常态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社会治理居民是中心,南湖街以“了不起的居民”为载体,激发自治热情强意识。推出“了不起的居民”七个一系列活动,通过主题演讲、主体协商、寻找“社区能人”、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寻找“最美家庭”、文艺创作汇演、居民先进典型评选等活动,彰显居民的“地位了不起”“作用了不起”“责任了不起”。为深化“社工+志愿者”模式,南湖街以志愿项目众筹为纽带,助力服务落地见实效。创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大赛,以竞赛筹智、筹资、筹民心。大赛吸引45个主体设计申报的72个项目,评选产生20个优胜项目,由街道出资10万元,线上线下筹资4万余元,资助项目服务落地,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00余场,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赛后,共有7个项目主体入驻社会创新中心,成为推进南湖“社工+志愿者”模式的重要组成力量。

    近年来,南湖街的社会治理创新形成了一些模块,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社工+志愿者”模式,发挥社工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广泛性”优势,逐步形成了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常态化开展、制度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辛亥革命博物馆:

    科学系统培训

    助志愿者能力飞跃

    武汉东湖学院的金心玲同学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做了志愿者后,带动整个宿舍同学成为优秀志愿者,并推动她在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斩获三等奖,志愿者服务工作也成为她当选2017武汉女子半程马拉松形象代言人的重要助力;在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实践让徐怡雯等同学成功当选为2017年武网公开赛志愿者;胡芷萱、张跃宇等同学更加热衷公益事业,积极报名乡村支教,并成功成为支教队伍中的一员…….

    辛亥革命博物馆于2012年启动志愿者工作以来,累计培训7届、1000余人志愿者,在这支高素质队伍中,涌现了许多优秀代表,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证书,“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也帮助他们成长。在实践中,辛博探索出严格把关、系统培训、定制服务岗位等一系列培育高素质志愿者队伍的有效方法和制度,充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将博物馆工作与志愿服务理念的推广进行有机整合,使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既是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也是志愿服务理论传播的窗口,更是志愿者培训的学校,以达到传播文化、教育大众、服务社会的目的。

    每年9月,辛博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招募大批年龄在20岁左右、知识储备充沛、以大学生为主的高素质志愿者队伍。在吸引高素质群体报名的基础上,对报名人员严格把关,经初选后志愿者需参加由博物馆组织的系统培训。针对志愿者的个人特点及岗位工作的性质、服务内容,由工作人员对其采取循序渐进、突击培训、按需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志愿服务技能及业务水平。以参与展览讲解的志愿者为例,需熟悉博物馆概况及1万余字讲解内容,经3次系统培训、2次现场考核,通过者才能成为辛博的注册志愿者。

    为优化制度、稳定志愿者队伍,辛博设专人管理,建立志愿者档案,同时在志愿者中设立2-3个服务小组,由组长每季度根据组员的空余时间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制定了志愿者注册表、章程、服务手册等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同时加大对志愿者队伍的感情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统一服装、免费午餐和适当的交通补助,服务结束后为其颁发《志愿者成就证书》,于每年6月集中将志愿者的服务情况、感谢信及成就证书寄往学校,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此外,辛博还针对志愿者不同特点定制各类服务岗位,主要有咨询引导、秩序维护、展览讲解、活动策划及教学、翻译、文物信息采集等。经培训后,志愿者可以根据个人所长和爱好选择服务岗位,充分尊重志愿者的个人意愿,使其在为博物馆服务时间提升自我。

    明年军运会在武汉召开,辛亥革命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阵地作用,向各地来宾宣传武汉城市形象、历史文化。同时,将“人人参加军运会,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理念纳入社会教育工作中,扩大志愿服务工作的辐射力,扩大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引导和培养公众志愿服务的意识和热情,以更高的服务水平、更佳的服务态度,为武汉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增添光彩!

    武昌区文明办:

    集结学子力量

    高校志愿服务队遍地开花

    通过开展系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群体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渐渐融入武汉,成为服务武汉、传播武汉文化的志愿者;留在武汉,成为建设武汉的实践者。近年来,武昌区推进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立了武汉地区高校吴天祥小组青年志愿者分会,将武汉地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统一到了吴天祥小组的旗帜下,武昌高校的志愿服务队伍遍布武汉。

    其中,湖北大学“博士义工”、武汉理工大学“亢茜志愿服务队”发挥品牌特色服务社区群众,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吴天祥小组志愿服务队常年到火车站开展公共场所认领活动,湖大资环学院、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深入社区开展环境保护,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濒湖爱心联开展助老服务,湖北财税职业学院蒲公英悦读小镇开展亲子阅读关爱社区未成年人成长的活动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去年全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活动开展以来,武昌区文明办通过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举措,让大学生了解武汉、热爱武汉,吸引和留住大学生在汉创业就业。组织大学生开展“我爱我城”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开展“走进武汉”参观展示活动。在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暨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博物馆活动,辖区10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我市红色基地——武汉革命博物馆。

    大学生志愿者也以各种方式回馈社会,通过结对共建在社区展开服务。地质大学志愿者服务队每周四和老人开展文体互动活动,指导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教老人独立使用智能手机接打电话、拍照、运用微信、QQ聊天工具沟通,能使用电脑游戏娱乐,看新闻,查资料。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暖晨光”环卫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帮助环卫工人打扫户部巷,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武汉大学志愿者在社区寒假托管班上组织孩子们开展“机器人”制作和课业辅导等活动,丰富了辖区青少年业余生活。

    去年,武昌区表彰了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12个高校的一批高校最美志愿服务集体和个人,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通过与辖区各高校合作,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吸引更多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推动武汉的创新发展。

    3月学雷锋志愿月

    武昌在行动

  3月5日,武昌区举行“学雷锋学天祥、武昌志愿者在行动暨2018年武昌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正式启动全年志愿服务活动,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带领志愿者庄严宣誓。

  3月,武昌区组织辖区公共文化场馆等单位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招募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红色基地,开展讲解导览、文明引导、图书管理等活动。

  为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理。3月,武昌区交通大队在全区13家小学推广“警校家”护安保畅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警方—学校—家长志愿者的社会综合治理新模式,保障学生走好“上学最后100米”。

   3月9日,黄鹤楼公园开展以“同办绿色军运、共建绿水青山”为主题的2018年全员义务植树活动,公园60名志愿者参加,共栽植50株杜鹃花。

   3月1日-5日,共青团武昌区委组织青少年事务社工作为志愿者在武昌火车站举行的“青春志愿行,温暖回家路”暖冬志愿服务活动。义务为旅客带路、拎行李、打开水等。

   3月21日,积玉桥街在金都汉宫小区举办生活垃圾分类推广仪式。百余名志愿者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和投放方法,设置有奖问答吸引居民广泛参与,现场为居民登记注册垃圾分类积分账户并发放用户手册、分类垃圾桶等工具。

鄂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